变压器差动保护不平衡电流的产生,是指在实际运行中,流入差动继电器(或保护装置差动计算单元)的差电流不为零的现象。理想情况下,变压器正常运行或外部故障时,各侧电流互感器(CT)的二次电流经相位和变比补偿后,其矢量和应为零。不平衡电流的存在是导致差动保护误动的主要原因之一。以下是其产生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办法:
一、不平衡电流产生的原因
1、变压器励磁涌流:
原因: 变压器空载合闸或外部故障切除电压恢复时,由于铁芯饱和,会产生数值很大(可达额定电流的6-8倍)、含有大量非周期分量(直流分量)和高次谐波(主要是二次谐波)的暂态励磁电流。此电流仅存在于变压器电源侧绕组,无法流经负荷侧绕组,因此全部流入差动回路,形成很大的不平衡电流。
特点: 数值大、衰减快、波形偏于时间轴一侧(含直流分量)、谐波含量高(二次谐波为主)。
2.变压器正常运行时的励磁电流:
原因: 即使变压器空载运行时,也需要一定的励磁电流来建立主磁通。此电流同样只存在于电源侧,在差动回路中形成微小的不平衡电流(通常很小,可忽略)。
特点: 数值小(约额定电流的1%~5%)。
3、电流互感器(CT)的误差:
原因:稳态误差: CT本身存在固有的比差(变比误差)和角差(相位误差)。不同型号、不同变比、不同负载下的CT,其误差特性不同。尤其在变压器各侧电压等级不同时,采用的CT型号、变比、特性差异更大,导致二次电流不能完全匹配。
暂态误差(饱和): 当外部发生短路故障或变压器内部故障但故障电流很大时,故障电流中可能含有大量非周期分量。非周期分量容易使CT铁芯严重饱和,导致其二次电流波形严重畸变、幅值减小且相位偏移。由于变压器各侧CT饱和程度不一致(短路电流大小、非周期分量衰减时间常数、CT特性、二次负载不同),会产生非常大的暂态不平衡电流。
特点: 稳态误差导致小幅度持续不平衡;暂态饱和误差导致大幅度、波形畸变的不平衡电流。
4、变压器调压分接头的改变:
原因: 为了维持系统电压,变压器运行中需要改变分接头位置进行调压。这相当于改变了变压器的实际变比。而差动保护中CT变比的选择和补偿通常是根据额定分接头位置计算的。当分接头改变时,实际变比与计算补偿值不符,导致二次电流不能完全平衡,产生不平衡电流。
特点: 不平衡电流随分接头位置偏离额定位置的程度而增大,是稳态不平衡电流。
5、电流互感器变比标准化选择:
原因: 实际选用的CT标准变比可能无法精确匹配变压器计算所需的理想变比,导致变比补偿后仍存在残余不平衡电流。
特点: 固定的稳态不平衡电流。
6、各侧电流互感器型号、特性不一致:
原因: 变压器高、中、低压侧电压等级不同,所采用的CT型号、精度等级、饱和特性、剩磁等可能不同,导致在相同一次电流条件下,二次电流的幅值和相位误差不同。
特点: 稳态和暂态下都可能产生不平衡电流。
7、差动回路接线错误或接触不良:
原因: CT二次回路极性接反、相位补偿接线错误、端子松动、接触电阻过大等。
特点: 可能产生固定或随机的不平衡电流。
8、变压器内部轻微故障或绕组变形:
原因: 非常轻微的匝间短路、铁芯多点接地或绕组变形可能导致磁路不平衡或电流分布改变,产生持续的小幅不平衡电流。虽然这是内部故障的征兆,但可能不足以达到差动启动值,表现为“不平衡电流”。
特点: 持续存在的小幅不平衡电流。
二、减小和克服不平衡电流的解决办法
针对上述原因,差动保护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抑制不平衡电流的影响,提高保护的灵敏度和可靠性:
1、针对励磁涌流:
二次谐波制动: 利用涌流中含有大量二次谐波(通常>15%-20%)而内部故障电流主要为基波的特点,当差电流中的二次谐波含量超过整定值时,闭锁差动保护出口。这是最常用、最有效的涌流制动方法。
间断角原理/波形对称原理: 利用涌流波形存在间断角(不连续)或严重偏离时间轴不对称的特性,而内部故障电流波形基本连续对称的特点来识别涌流并闭锁保护。
速饱和变流器(旧式继电器): 利用涌流中非周期分量使变流器铁芯快速饱和,从而抑制差动继电器的传变作用。现代微机保护已较少直接采用。
模糊逻辑、波形识别等智能算法(现代保护): 综合运用多种特征(谐波、波形、幅值变化率等)更精确地识别涌流。
2、针对CT误差和饱和:
选择高性能CT:
高精度等级: 选择满足规程要求(如P级、PR级)及以上精度等级(如0.5级、0.2级)的CT。
抗饱和能力: 对于系统短路容量大、非周期分量衰减时间常数长的场合,选用抗饱和能力强的CT,如TPY级(暂态保护型)、TPZ级(剩磁限制型)CT。这些CT铁芯带有气隙,剩磁小,不易饱和,能更好地传变暂态电流。
增大变比裕度: 适当提高CT的变比(一次额定电流选择大于变压器额定电流),降低CT在故障电流下的磁通密度,减少饱和风险。
减小CT二次负载: 优化二次回路设计,使用截面足够大的电缆,减少连接端子数量,以降低CT二次回路总阻抗(负载),使CT实际负担在其准确限值范围内。
同型原则: 变压器各侧尽可能选用型号、特性(变比、容量、准确级、励磁特性)相同或相近的CT,减小特性差异带来的不平衡。
设置制动特性: 差动保护的动作判据通常采用带制动特性的比率制动特性。动作电流(Id)不仅与差电流(Icd)有关,还与制动电流(Ir,通常取各侧电流的最大值或和电流)有关。当外部故障引起的不平衡电流增大时(此时Ir很大),动作门槛(Id>)自动抬高,防止误动;内部故障时,Icd很大而Ir相对较小,保护能灵敏动作。合理整定制动系数(斜率)能有效躲过外部故障下的最大不平衡电流(包括CT饱和引起的)。
暂态校正算法(现代保护): 微机保护可通过算法识别和补偿CT饱和引起的波形畸变。
3、针对调压分接头改变:
设置平衡绕组(旧式继电器): 通过切换平衡绕组的抽头来手动补偿分接头变化的影响。操作繁琐,现代保护已不用。
动态调整补偿系数(现代微机保护): 保护装置根据实时采集的分接头位置信号(通过有载调压分接开关位置触点或通讯获取),自动调整电流补偿的变比系数,消除因调压产生的不平衡电流。
适当提高最小动作电流(Id>)和制动系数: 如果无法获取分接头位置,则在整定时需考虑分接头变化范围,适当提高定值以覆盖可能的最大不平衡电流,但这会牺牲一点内部轻微故障的灵敏度。
4、针对CT变比标准化和特性差异:
精确计算与软件补偿: 在保护装置内部通过软件精确计算各侧CT变比不匹配所需的补偿系数(幅值补偿、相位补偿),将各侧二次电流折算到同一基准下(通常是高压侧或某一指定电压等级)。现代微机保护能实现非常精确的补偿。
同型原则(如前所述)。
5、针对接线错误或接触不良:
严格施工与验收: 严格按照图纸施工,确保CT极性、相位补偿(Y/Δ转换)接线正确无误。
全面测试: 投运前和定期检验时,必须进行带负荷电流测试(六角图测试/向量检查),验证各侧电流的幅值、相位关系正确,差流在允许范围内(通常要求<5%额定电流)。
保证连接可靠: 确保端子排、连接片压接紧固,接触电阻小。
6、针对内部轻微故障/绕组变形:
设置灵敏的启动值和告警: 差动保护通常设有差流越限告警功能。当持续存在超过正常不平衡水平(但低于动作值)的差流时,发出告警信号,提示运行人员检查变压器状态(如进行油色谱分析、绕组变形测试等)。
结合其他保护与监测: 依赖瓦斯保护(对铁芯、匝间故障灵敏)、油色谱在线监测、绕组变形在线监测等辅助手段进行综合判断。
总结
变压器差动保护不平衡电流是不可避免的,其来源多样,包括励磁涌流、CT误差与饱和、调压分接头变化、设备差异、接线问题等。现代差动保护综合运用了二次谐波制动(或类似涌流识别原理)、比率制动特性、高性能CT的选择与应用、精确的软件补偿技术、动态分接头补偿以及严格的施工调试和检验规程等多种措施,有效地抑制了不平衡电流的影响,极大地提高了差动保护的可靠性和动作准确性,使其成为变压器最重要、最灵敏的主保护。在实际工程应用中,正确选型、整定、安装、调试和定期检验是保证差动保护性能的关键。
关注公众号
了解更多微机保护知识
公众号:智能电力网
加微信
购买产品
微信号:13655813785